2012年3月11日 星期日

3.11 我們在311反核大遊行


  自從福島311事件之後,人們對核能發電的關注是又擔心又依賴。我們生活中充滿了許多數據和政治角力,我相信核能發電不再只是單純的環境問題,更是個政治議題。當然,我們必須對任何人提出的任何數據抱持著懷疑的態度,因為他們背後總有他們的目的。因此,在這裡我特別關注一些數據和專有名詞。

  2012年3月11日,台北受到強烈大陸冷氣團影響飄著陣雨,但反核的民眾仍聚集在現場。他們有的來自蘭嶼,是達悟族人;有的是以環保著稱的政黨-綠黨
也有社運團體-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其他在現場的自然還有媒體警察,卻不見政府官員或代表。

在照片的左邊是媒體區,白布條是為了方便媒體工作者拍攝;右手邊則是活動現場。

活動現場雖然飄著雨,但還是聚積了一定的人潮。

  一個來自蘭嶼的居民對台電控訴,說他們發現一名5歲女娃因輻射汙染而得了腦瘤。我在中央社看到了這篇新聞,但因為不是當事人直接訴說,而是環保團體代為發聲,所以沒有引用。下面舉的是新頭殼的新聞:
 「蘭嶼已經出現5歲女童罹癌的案例,經歷了好多次的化療…」,希婻·瑪飛洑昨天哽咽地訴說這痛苦的故事,今天上午她整理了思緒,向記者詳細說明這名5歲女童的情況。她說,小雨(化名)今年4歲多快5歲,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女孩,但腦子裡卻長了一個腫瘤,位置就在腦幹和動脈之間,完全無法開刀治療。
 希婻·瑪飛洑指出,小雨腦子裡的腫瘤是在3歲半的時候被發現,那時候小雨頭痛痛到在地上打滾,父母親才帶她去醫院檢查,醫生卻檢查不出病因,只能在病例寫上「不明罕見疾病」。父母親帶著小雨從台東看到花蓮慈濟,又從慈濟被轉到台北的大醫院,最後才被精密的儀器檢查出腦中腫瘤。
新頭殼:是由先驅媒體所創設的一個新型的新聞資訊平台,它以議題為中心,讓專業的新聞工作者與關心社會進步的社群大眾,在這裡交換資訊、切磋觀點、進行對話。(摘自其簡介)
http://newtalk.tw/news_read.php?oid=22422
 其實新聞中指出,醫生指保守的證明「不明罕見疾病」,沒有直指核汙染和腦瘤的直接關係。但政府的漠視,讓人們增添了懷疑與猜測。當然我們都企求不是核汙染害她罹癌,但如果是呢?


 另一位來自達仁鄉的胡校長也指出,他與蘭嶼鄉民從事抗核的行動已經三十年了。我在台東旅遊的網站上看到關於核廢料儲存場的介紹,「台電蘭嶼核廢料貯存場位於蘭嶼南方龍頭岩與象鼻岩之間海岸,1982年完工以來,已貯存超過9萬桶來自台電核能電廠……」不多不少,恰恰是三十年


http://tour.taitung.gov.tw/ch/AllInOne_Show.aspx?path=414&guid=43969ac3-e7a5-4a3b-8507-f5ad0ff00998&lang=zh-tw


 苦勞網的專題報導中,也有協會理事長說,


一家四口都是反核人士,小女兒季安在遊行當天舉著一家人21年前(1991年)的反核歷史照片。照片裡的季安,當時才念幼稚園,如今21年過去了,27歲的她還是要跟家人走上街頭反核,讓她感到些許心酸。
http://www.coolloud.org.tw/node/67169

第三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數據是台灣對核能發電的依賴占總體發電只有10%有餘。根據台電公布的100年數據,核能占12.4%

http://wapp4.taipower.com.tw/NSIS/Manage/100%E5%B9%B4%E6%A0%B8%E8%83%BD%E7%87%9F%E9%81%8B%E7%B8%BE%E6%95%88-%E8%B3%87%E8%A8%8A%E9%80%8F%E6%98%8E%E5%8C%96.pdf

根據台電的電力小辭典,對裝備容量等有其說明。

35 機組容量、裝置容量 
機組容量,即發電廠機組之裝置容量,通常以構成該機組之原動機或發電機之設計容量稱之(取用二者中較小者),如以系統而論,則為該系統所有發電廠裝置容量之和
36 系統淨尖峰能力 
亦即「淨尖峰能力」(Net peaking capacity)。各發電機組在正常發電情況下,可提供給系統之最大出力,即為淨尖峰能力。
37 備用容量 
「備用容量」=「系統淨尖峰能力」-「系統小時尖峰負載」。備用容量以備系統檢修、緊急跳脫、運轉或未預估之負載使用。
38 備載容量、備轉容量(正名為備用容量)
「備載容量」、「備轉容量」均為誤用語,正確用語為「備用容量」(Reserve margin)。
39 備用容量率 
「備用容量」佔「系統小時尖峰負載」之百分比。
http://www.taipower.com.tw/left_bar/45453err/Electric_dictionary.htm
在知道這些有點不知所云的專有名詞後,再看中時專題報導或許會比較有點頭緒。

台灣缺電嗎?(內容有所刪節)
一方說缺電,一方說供電無虞(按:前指政府;後指環保團體),似乎沒有交集。問題糾葛在「備用容量率」和「用電量」,究竟兩者的關係是什麼?
台北大學經濟系退休教授王塗發解釋,所謂「備用容量率」是指供電能量超出夏季尖峰用電量的比例,也就是,用電尖峰期間,一旦有機組出狀況,將有多少「備胎」遞補的數字。日本近20年的備用容量率都在10%以下,備用容量率的高低攸關未來能源發展規劃,備用容量率越高,表示未來還要開發更多電廠,造成極大的浪費,政府應檢討目前公告的16%比例是否合理?
學者憂慮的是,目前台灣用電尖峰時間有24%的機組是停機「晾著備用」,離峰時間則更高達4~5成機組停擺不用,若核四真的商轉,則之後的備用容量率將更飆高,電太多的情況下,可能阻擋台電推動再生能源的意願。
除了備用容量過高,政府預估的「用電成長率」也備受質疑。環保團體認為,能源局依目前至2020年每年平均經濟成長率4%為基準,假設每年會有3.3%的用電成長率;但先進國家早將經濟成長和能源消費「脫鉤」處理──透過使用潔淨能源、研發能源科技、強調節約能源、調整產業政策等手段,使經濟成長率和溫室氣體成長不再同步爬升。
經濟成長究竟會不會衝擊用電量,需要再仔細評估。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8209&page=3
我在另一篇網站上也找到所謂的「懶人包」,可供做延伸閱讀。

http://forum-rightway.org/index.php/2011-12-05-18-00-43/2011-12-05-18-03-18/202-vs

然而究竟台灣有沒有可能脫離核能發電?這個大哉問看來是不易解決的,雖然我傾向環保團體的看法,樂觀地認為是有可能的。原因無他:


這是一位參與反核活動的路人朋友。我看著他的身影,想著他究竟是否是核廢料的受害人?但我想這不重要,因為在可見的未來內,我們誰也無法擔保誰逃得過核汙染。

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處在一個慾望無窮而資源有限的社會,而且環境已經越來越脆弱了,台灣有其必須面對的環境挑戰。在核能的議題上,影響我最大的莫過於這些走上街頭的蘭嶼人。他們大聲疾呼「不要將核廢料放在我家」,過去我們的地理課本提到「鄰避效應」,其英文淺顯易懂:Not in my backyard ! (別放在我家後院)粗糙的看,會以為蘭嶼人是對台灣全體社會的不負責任;但別忘記,生產出核廢料的是我們每一個人,是否我們每個人都該為核廢料負責?又是否我們對他們更不負責任。我相信,任何人,都沒有權利將核廢料放在任何有人會抗爭的地方。如果政府執意如此,那這就是暴力。以小蝦米對抗大鯨魚的抗暴努力,是我在蘭嶼人不懈的三十年中所看到的。

「輻射外洩,台電說謊」可以看出遊行分子對台電的憤怒與對核廢料的惶恐不安。即使下雨天,他們仍不散去,只為早日揮別陰影。
總得來看,廢核不只示環保議題,還是政治議題。先進國家透過販賣核能技術和設備給我們,賺取其利益;核能燃料棒即使使用完畢,仍具有提煉做核子武器的原料,台灣固然沒有這種技術,卻可以出口這種「原料」;核四,撇開別的不說,更是政府的財政黑洞;居民,蘭嶼、貢寮、墾丁,他們為什麼得為我們全體社會承受核汙染的風險?更別提那些對環境傷害的老生常談。

曾經,我們浮華的宣傳品都說「核能是乾淨能源」,因為它不排放二氧化碳。但,對其他人的憤怒充耳不聞、對環境傷害的置之不理、對被暴力破壞的受害者而言,它真的乾淨嗎?

僅以此張照片記下我們對未來能源政策的關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