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2日 星期日

4.22 核電廠後續追蹤

 繼上次311反核大遊行之後,已經時過一個月了。因此就來檢視一下最近是否有關於核電廠的事件,首先〈自由時報〉在16號時發布:

[記者湯佳玲/台北報導〕核四龍門電廠三月二十九日再度因為消防閥未拴緊而漏水,造成廠房積水近兩公分高,這已是核四廠八個月內二度因為工程疏失而淹水!
……核四廠一號機反應器廠房去年八月份才因為試運轉測試疏失,未把正打開修理的閥門掛上禁止操作紅卡,以致灌水時導致廠房淹水高達三十公分。原能會當時即已訓誡台電要嚴加控管作業流程,但是三月二十九日早上近八點時,核四廠一號機的汽機廠房再度因為消防閥施工時作業不確實,未拴緊消防閥,導致漏水和淹水的意外。

……林清榮表示,當時正在修理消防栓連接二吋半水管接縫處的消防閥,修理完畢後要灌水重新施做水壓測試,卻因消防閥漏水造成廠房積水,進一步檢查確認是消防閥鬆脫。……
意外發生時正在核四廠視察的原能會主管李綺思表示:「該閥原本即要更換,卻因為人為疏失,裝設不確實出現鬆脫,雖然不是冷卻水而是消防水,但是不該漏水的地方洩漏就是不對。」所幸水漏不多,設備亦無大礙,已經對台電開出一張注意改正事項單,要求台電檢討。……
台灣環境保護聯盟秘書長李卓翰表示,核四廠「人禍」不斷,過去已發生了辛樂克颱風、未掛紅卡及這次的消防閥鬆脫淹水, …… 雖然馬英九總統一再保證核四廠安全才會商轉,但是回頭看看歷史核災,不論是美國三哩島、烏克蘭車諾比,還是去年的日本福島核電廠,出事前哪一座核電廠不是在得到官方的安全保證下才讓它商轉的?但終究還是發生了難以回復的災害。核四尚未營運就已毛病叢生,誰能保證核四廠營運後的安全呢?……他建議核四廠最好立即停工,不要再追加預算蓋下去。
在這則新聞中,新聞報導得到十足的平衡,事件本身、官方的、反對團體的言論都在其中。據中央社即時新聞報導,當天政府官員就接受立委質詢,並成立兩個小組,一是針對核二廠,二是針對出事的核四廠進行調查與監控。除顯示核能議題在台灣已經是個值得受到關注的議題,不過在版面的呈現上,仍未若其他新聞大宗

3天後〈自由時報〉再刊:

〔記者顏若瑾、陳怡靜、湯佳玲/台北報導〕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昨將「核子事故緊急應變區」從目前的八公里大幅放寬為三十公里,四個核電廠應變區涵蓋的人口數將從十五萬七千人增加到近六百萬人,台北市、基隆、四分之三的新北市、大半屏東及宜蘭北部等都將納入緊急應變區。……
原能會核能技術處處長徐明德認為,越靠近電廠的民眾可能受到輻射污染的風險越高,緊急應變計畫區就是為了確保區域內的民眾不會受到確定性的輻射傷害,擴大緊急應變區雖是好意,但反而可能造成資源浪費。以碘片存放為例,原本只要準備八公里每個人四天份的量,現在變成要準備三十公里的存量,但很可能大多數的碘片都用不到。
此外,擴大區域後,政府還要安裝預警系統、辦理演習與研習說明、規劃輻射偵測路線、設置輻射監測站、檢討集結點與收容站、修訂告示牌等,經費與人力都需更多,位在電廠周遭,真正需要的人,資源反而變少了。……
綠色陣線協會常務理事林長茂則認為:「短期來看,三十公里是有進步;但事實上是,台灣根本承受不起核子事故。該思考的是零核電。」
環保團體呼籲政府反核電,並製作了一個「末日時鐘」。

說明雖然普遍大眾與政治人物對核能安全有共同疑慮,但在處理上仍然存在著差異。民意代表動了起來,但推行力度不一定足夠;職司的政府單位則強調現況「安全」與資源的浪費。民間團體則強調終極目標,反核、廢核。看來是頗無交集。

這讓我想起上課時曾討論過的,媒體的角色是提供對話的平台,在這個平台或場域之中,各方勢力都有機會進入並發聲。唯,在這個聲音雜沓、意見紛歧且人心離異的時代,媒體是否可能可以扮演凝聚共識的角色?

我想僅只呈現於這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論述,在一定程度上會讓不了解議題的受眾感到更加困惑,究竟孰是孰非?扮演監督政府角色的民眾與媒體定是霧裡看花,甚至「含糊不關心」。然而做為社會公器,選擇偏好路線是否牴觸了媒體做為「公正客觀」的第四方角色呢?

我們都知道所謂報導的客觀是建立於「讓各方都有權力發聲」的情況下,而非真正秉公報導,畢竟我們在篩選資訊的過程中,框架就自然而然出現,並左右我們的筆。是以媒體本身是有立場的,但該立場可以出現多少?且出現時,是否只是更加尖銳化衝突,或呈現一種共識(媒體認為的共識,還是真正普遍民意的共識)?但在呈現共識上是很困難的。

首先是沒有辦法做普遍民調,將受眾的想法做科學化、系統性的調查。因此就算呈現一種共識,基本上只是媒體的「想法」與立場而已。因此,退一步想,該如何在呈現各方聲音時,不刻意激化對立與彼此間的「沒交集」,真正給予受眾理解每個團體的訴求是什麼,交由受眾自行判斷,而非混亂他們,是相當重要的。

在以環保著稱的苦勞網上,則有這類報導:

經濟部國營會副主委陳昭義在上個月(3/21)表示,以最極端情況估計,若將台灣現有三座核電廠停掉,不但無法彌補供電缺口,也等於要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的廠商關門。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等團體於15日來到經濟部門口抗議,反駁缺電謊言,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秘書長崔愫欣批評,在日本福島核災發生後,政府不僅沒有檢討核安、能源政策等相關問題,卻反過來提出「缺電說」來恐嚇民眾。她認為,應理性討論核電存廢議題,而非恐嚇。
對於陳昭義的「缺電說」,國營會第二組組長簡豐源解釋,核電廠停機將影響1/3到1/4廠商的說法,是依據台電提供的「總售電量」以及目前運轉核電廠的「售電量」計算。……
不過,這種忽略電力備用容量率的算法,以及引導出來的結論,綠盟執行秘書洪申翰回斥為「亂扯」。他將不同發電裝置比喻為冰箱,現在就像是其他冰箱還有閒置的容量,核電廠的400億度售電量,「可以由其他發電裝置負擔。」
 綠盟研究員趙家緯表示,核電廠六座機組發電能力約11%,依能源局公布的資料顯示,去年台灣電力備用容量率約24.3%,「即便核電完全停機,備用容量率仍有10%。」,他認為如果搭配節能,這個數字約是18%,而行政院所規定的備用容電率是16%,與其他各國相比,仍然綽綽有餘。
綠黨發言人潘翰聲說,今天戳破核電三大神話,告訴民眾其實核電廠一點都不安全、不便宜,就算沒有核電廠,台灣也不會缺電。潘翰聲指出,台電聲稱核電成本只有0.66元,跟其他國家相比實在太過便宜,讓人懷疑數字的真實性。……
綠盟將能源政策辯論書交給簡豐源,同時要求經濟部盡快召開能源政策聽證會,簡豐源僅回覆「會帶回去研究」。對此,崔愫欣表示,能源政策不是黑箱作業,應公開資料與人民共同決定台灣的能源未來。也希望有更多人走出來參與430反核遊行,表達對非核家園的期盼。

主要是在陳述台灣核電場所宣稱的「缺電論」,終極目標仍是廢核。且在核二廠出事的時候,也發布許多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的記者會新聞稿。

要言之,苦勞網在報導上明顯具有其特定立場,但仍然有政府官員發表言論的空間。對於民眾而言,卻是相當好理解的。因為立場單一,且有互相回應;卻也有「影響民眾判斷」的疑慮,不過這點卻可以透過新聞記者本身嚴謹的行文與專業形象,來輔以證明「這件事情的嚴重性」,而非「捏造出來的假新聞」。

儘管遊行事後已經多過了一個月有餘,我們搜尋近一個月內關於核電廠相關新聞,卻不見持續性的報導,而是事件發生才有上新聞版面,且版面都不是相當重要,甚只是即時新聞。在監督的功能上仍顯較薄弱,只有苦勞網有做所謂的持續追蹤,但有一陣子也是在為士林王家都更案發聲。

檢視新聞內容的部分,政府已經有所行動,但步調不是過於緩慢便是力道不足。是以,媒體的監督功能更為重要。但卻令人遺憾的是主流媒體較少有所行動。儘管核電廠新聞可以歸類為醫療與科技新聞,但電廠實際上影響到電價,電價又直接波及民生與經濟,影響層面不可謂不廣。回歸新聞的本質,以人為核心,凡是和大眾福祉有關者,媒體應善盡其社會公器的責任,這雖僅是理想,但做為指標,現在的努力仍是相當不足。

謹以此文記311福島核災事件與後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